南京火灾楼栋内可见大量电动车残骸!住户质疑物业报警不及时,最新回应→
2月24日凌晨,江苏省南京市召开新闻发布会,通报南京雨花台区“2·23”火灾事故有关情况(此前报道)。截至23日24时,事故共造成15人遇难,44人在院治疗,其中,1人危重,1人重症,42人伤情较轻。
南京市消防救援支队支队长梁军介绍,经初步分析,火灾为6栋建筑地面架空层停放电动自行车处起火引发,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。
据此前报道,多名6栋居民告诉记者,6栋分为两个单元,单元间有墙体隔离,失火区域主要集中于2单元,目前2单元居民已被安置于附近酒店。
2月24日,有6栋居民告诉记者,6栋中,2楼为一公寓,该公寓横跨1、2两个单元。记者获悉,公寓有独立进出口,与其他住户有所隔离,目前,公寓走廊内仍有积水,可以闻见烟味,多个住户门仍完好。
记者获取的照片显示,在该公寓约中间位置,有一垂直天井,天井连通各楼层与1楼架空层。透过天井,可以看到1楼架空层有大量电动车残骸,2楼有空调外机扇叶消失、部分窗帘被毁、窗户玻璃缺失,2楼以上有部分烟熏痕迹。
一名公寓住户告诉记者,23日凌晨4时许,她闻到烟味后醒来,推门时发现大量烟雾,随后下楼。据她回忆,下楼后,仅有一楼有明火。
南京着火楼住户怒斥物业警报不及时
物业董事长:公司正在配合调查
2月24日,红星新闻就此问题提问南京新鸿运物业董事长王中宁,他表示公司正在配合调查。
隐患:停车处位于架空层
居民曾反映缺少消防设施
明尚西苑是南京雨花台区的一处高层住宅小区。据这里的居民介绍,不少楼栋都在一楼建有无外墙的“架空层”,原本用于居民的健身休闲,但在2019年禁止电动车停放楼道后,一楼的架空层成了电动自行车的停车场所。
“在架空层停车,不晒不淋,离门口又近。”一位居民说。
对于大量电动车“挤”在架空层,一些居民曾对安全隐患表示担忧。据南京电视台《法治现场》栏目2022年4月报道,该小区一些架空层挤满电动车,居民呼吁“消防设置需跟上”。
“晚上停的车子比白天更多。晚上八点多我数过,(我们这一栋)一共有180多辆”。小区2栋一位居民接受采访时说,2019年这里曾发生火灾事故,“安全隐患太大了”。
居民们担心的是,停车这么密集的架空层,缺少消防设施和器材。小区物业人员表示,原先架空层的设计并非用于停放电动车,所以没有烟感喷淋等设施,随着架空层改变用途,将请专业人士查看能否增设消防设施。
当时电视台记者采访时,相关工作人员表示,将在小区架空层配设喷淋、灭火等装置。
根据应急管理部《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》,禁止在高层民用建筑公共门厅、疏散走道、楼梯间、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充电;电动自行车存放、充电场所应当独立设置,并与高层民用建筑保持安全距离;确需设置在高层民用建筑内的,应当与该建筑的其他部分进行防火分隔。
此外,根据上述规定,电动自行车存放、充电的场所,应当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,充电设施应当具备充满自动断电功能。
那么,此次发生火灾的明尚西苑小区,在经历2022年的本地媒体曝光后,楼栋内的电动车停放场所与住宅区域,是否进行防火分隔?现场的消防设施和器材是否按规定配备?
15人遇难的事故代价,让这些追问再也不容回避。
警示:建筑竖井与电动车停放
都应确保消防安全
2月23日凌晨发生的这次火灾,目击者称火势蔓延极快,短时间内就从一层烧向二三十层。
澎湃新闻了解到,在事发小区的楼栋,有与架空层上下贯通的竖井——采光井。事发后,有小区居民开始清理堆放在天井边窗户窗台上的杂物。
接受采访的消防专家分析,一楼电动车停放处起火后,火势可能通过天井——一种竖井,形成“烟囱效应”,使火势和烟气快速向上蔓延。
据微信公众号“中国消防”刊登的文章记载,有实验证明,一座30层高、约100米的建筑,在无阻挡的情况下,烟气从一楼到顶楼,只需30秒钟。
据都市快报报道,一名事发楼栋居民讲述,“为何会突然烧到30多层?因为有风啊,从10多层一下窜到30多层,是两个位置都烧‘通’了,就像‘烟囱’一样,一有风向就‘吸’进去了。”
这位居民说:“南侧外墙的水泥都掉下来了,冬天大部分人家还是关着窗户的,但外墙阳台玻璃被高温烘烤,所以火苗从阳台上‘卷’进房间的,所以你看到很多视频外墙是熏的漆黑的。”
天井之类的竖井,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成为火烟蔓延的通道。
“竖井”是建筑领域的术语,这类通道式结构常出现在高层建筑,是用于排风、排烟、架设水管电缆或采光的井道。
“发生火灾这栋楼的防火设计,包括特定场所的防火设计、外墙保温、内部竖井等,是否符合消防安全的要求,都会是调查的内容。”长年从事火灾调查与预防的刘明介绍,火灾事故发生后,调查人员将通过视频调取、现场勘察、人员走访等方式,对火灾发生的起因、诱因、蔓延成灾的原因,以及消防安全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,展开全面调查。
刘明认为,南京此次火灾表明,对于电动自行车的停放、充电,要实行“全链条”管理,包括集中充电场所的防火分隔、早期火灾探测的加强、灭火设施的完善等。
编辑/赵梓濛
往期回顾
点击可直接观看更多内容请关注